我们的宗旨
坚持以服务社会、服务妇女、儿童和家庭省妇儿中心开展 2021年暑假“探秘家乡非遗 传承传统文化”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
为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,全方位培养孩子们热爱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,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推动吉林省“非遗”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。7月5日,吉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“第三届吉林非遗节”现场——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展了2021年暑假“ 探秘家乡非遗 传承传统文化”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。长春市文庙小学100余名师生参加了研学活动。本次活动全程在快手、今日头条、钉钉三个平台进行同步线上直播。
吉林省“非遗”专家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朱立春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“第三届吉林非遗节”的相关情况,并全程带领孩子们参观体验了3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、传统美术类“非遗”项目,亲身感受“非遗”的匠心魅力,实地了解“非遗”的精湛技艺,用心探索“非遗”的文化渊源。
“非遗”工艺独具匠心
老怀德满族剪纸 是妇女向子女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手段,也是最有特色的套色剪纸,选择用多个颜色搭配在一起烘托节庆氛围。
关氏满族剪纸 取材满族文化和东北民俗,善运用满族原始的简单剪、刻,一幅40多米满族创世神话《天宫大战》长卷,体现了东北剪纸的独特魅力。
李氏葫芦画 即在葫芦上彩绘,经过百余年传承,创造出多种技艺和表现手法,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风格的作品。
葫芦烙画 又称烫画、火笔画,不仅有中国画的勾、勒、点、染、擦、白描等手法,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。
曲氏草编 将原本不起眼的玉米叶、蒲草、乌拉草变废为宝,编制成各类精美的作品,作为惠农助贫的好技艺推广开来,帮助更多的妇女姐妹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。
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 始于辽金,存于民间,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,用鱼皮熟制、搓制之后做成衣服或工艺品,原始的鱼皮黑白对比形成颜色深浅,彰显了查干湖地域特色文化。
艺壶轩王氏内画 让孩子们大开眼界,亲身领略了“正面观图,反面做画”的特殊艺术。
张氏布贴画 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入画,融入“浅浮雕”布贴画技艺,能感受到立体生动的画面。
徐氏中国结 历经四代百年传承,极富地域文化特色,一个个中国结体现了浓郁的民俗色彩。传统的翻绳游戏,让孩子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。
李氏满族刺绣 既保留了满族原始思维结构和造型,又符合现代审美,现场体验的一幅幅刺绣党旗,朴素而热烈。
关东泥人张 张东升老师现场徒手塑造了十二生肖里猪和猴的泥塑,生动形象、巧夺天工,孩子们亲手体验制作泥人,千姿百态,充满乐趣。
关东面塑 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,现场百余种作品惟妙惟肖,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,现场体验的草莓让同学们如获至宝,爱不释手。
传统和合香手工制作技艺 在动手制作香料、制作香包的过程中了解“中医外治”的理论,孩子们对传统药香制作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 铁艺的匠人匠心引来大家一声声赞叹,传承人通过一双巧手把一片片铁片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。
艺祥运笤帚制作技艺 以东北剑麻,高粱杆等天然植物为材质,通过手工编织,制作成生活用品。
长白山满族撕纸 孩子们通过徒手撕,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,风格古朴、意境高雅。
纸翻花制作技艺 是我国传统纸艺玩具之一,一个纸翻花通过弹、拍、甩、晃、抖、摇、手翻、口吹等翻出100余种花样,深受孩子们的喜爱。
陈氏花钱雕刻、袁氏皮画、芦苇画、长白山木旋制作技艺、琥珀木雕、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、木版烙画、长春玉雕、翎羽风筝制作技艺等“非遗”项目向孩子们展现了巧手云集,巧夺天工的技艺,孩子们一边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,一边兴致勃勃地探索起来,什么样的鱼皮适合做鱼画?鱼皮怎么没有腥味,还那么柔软?古人是怎么把皮质保存的这么完好……一系列的问题让传承人应接不暇。孩子们置身“第三届吉林非遗节”,强烈地感受到“非遗”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“非遗”美食回味无穷
前郭蒙古族牛肉干、朝鲜族泡菜、 鼎丰真糕点、福义德道口烧鸡、李连贵熏肉大饼等传统美食,让孩子们闻香而至,亲手制作了熏肉大饼、亲口品尝了大饼的美味,“香、松、软”的经典美味让人回味悠长,无任何添加剂的食品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吗?“非遗”就在身边,传承“非遗”义不容辞。
本次活动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,未来,中心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单位加强协作,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搭建平台,贡献力量,促进我省广大青少年对家乡“非遗”项目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,助力我省“非遗”项目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